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某些品牌在市場中總能一鳴驚人、讓消費者主動且樂意地擁戴?而另一些品牌,儘管產品功能不俗,卻始終給人「少了點什麼」的感覺,難以在大眾心裡留下深刻印象。其實,最大的差別往往就在於「品牌個性」的塑造與表達。當一個品牌擁有鮮明且具吸引力的品牌個性,加上恰如其分的品牌口吻和品牌態度,它就能真正「活」在消費者心中,成為可被模仿卻難以被取代的獨特存在。
在三名治過去所執行的多個品牌策略專案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品牌個性並不只是高層會議中「喊出來」的一句口號,更不是一兩張視覺設計稿就可以完成的表層工作,而是需要經過深度挖掘企業文化、價值理念,以及不斷測試與調整後,才能長期落實下來的「靈魂展現」。如果你希望讓你的品牌從雷同的市場競爭脫穎而出、在消費者心中留下獨特且難忘的印記,那麼,打造鮮明的品牌個性、品牌口吻與品牌態度,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大關鍵。
這篇文章講與你分享塑造品牌個性的經驗,從了解「品牌個性」的基本概念開始,一步步深入探討其重要性、常見誤區,以及在實務操作中應該如何執行,才能真正讓品牌在龐大的市場噪音中脫穎而出。
什麼是品牌個性?品牌個性、品牌口吻與品牌態度的關係
品牌個性的定義
「品牌個性(Brand Personality)」指的是品牌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樣,擁有獨立的個性、性格特質、情緒表達方式,以及對外行事風格。它能讓消費者在心理層面與品牌產生連結,甚至形成情感共鳴。這種個性的塑造並非憑空而生,而是企業在產品特性、目標客群需求、企業文化與價值觀的交疊下,有意識地去打造並延續的結果。
若要做個比喻,不同品牌就像不同個性的人。有人天生親切,有人高冷極簡;有人幽默活潑,有人專業嚴謹;有人充滿創意,有人注重信任安全。當消費者面對品牌時,能明確感受到這些「性格」,並因為這份獨特性,而選擇接近或遠離。
品牌口吻與品牌態度
在建立「品牌個性」的同時,我們也經常提到「品牌口吻(Brand Voice)」與「品牌態度(Brand Attitude)」這兩個概念。它們與品牌個性息息相關,但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 品牌口吻(Brand Voice)
- 指的是品牌在與外界溝通時「使用的語言風格與聲調」。從廣告標語、網站文案、社群貼文,一直到客服回覆,都應該呈現一致又連貫的口吻特質。
-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品牌個性定位為「年輕有趣、敢秀自我」,那麼其社群文案與廣告語,就可能傾向口語化、帶有幽默或反差感,讓人感到輕鬆、好玩。
- 品牌態度(Brand Attitude)
-
- 描述的是品牌對各種議題、社會趨勢、或市場變化時「所展現的立場與取態」。它是品牌個性在面對外在環境挑戰與時事時所表現出的「觀點」與「是非觀」。
- 一個強調環保的品牌,可能在面對環境議題時,選擇積極表達支持永續發展的態度,甚至主動推廣綠色產品方案,讓大眾看到品牌在社會責任上的作為與堅持。
三者相輔相成
- 品牌態度:是一種高層次的「價值立場與觀點」。
- 品牌個性:像是靈魂與性格基因,確立品牌「是什麼樣的人」。
- 品牌口吻:則是品牌「說話時的語氣與風格」,借此傳達品牌個性。
唯有三者完美結合,且在企業運營的各個層面同時落實,才能真正讓「品牌個性」變得鮮活,而非停留在紙上談兵。也因此,當我們在協助客戶塑造品牌時,往往會先深入探討「品牌的靈魂是什麼?」「品牌要如何透過言行舉止,說出並展現這份靈魂?」進而找出最適合的表現方式,讓品牌在競爭市場中自然地呈現獨特的生命力。
為何品牌個性如此重要?
許多人可能會問,「我的產品品質很好、價格也實惠,為什麼還需要考慮品牌個性?」事實上,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商品同質化程度升高,單靠「產品功能」或「價格優勢」已經不夠支撐品牌在長期競爭中取得領先。以下從幾個面向,說明為什麼品牌個性在現代市場中變得不可或缺。
1. 創造差異化,脫穎而出
市場上的商品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豐富,要如何在貨架(或網頁)上被一眼注意到,並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個關鍵就在「品牌個性」。
透過塑造鮮明、獨特的品牌個性,能讓消費者在視覺、文字與互動過程中感受到「這個品牌很不一樣」,進而產生好奇與興趣。也因此,有些品牌即使價格較高,消費者仍願意為其鮮明個性、獨特風格買單。
2. 建立情感連結,提升忠誠度
現代行銷不只強調功能與利益訴求,更著重於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情感紐帶」。品牌個性就像一條「通往情感共鳴的橋樑」,當消費者認同品牌的性格,或覺得「這個品牌就像我的朋友/偶像/理想中的自己」,便更容易對該品牌產生喜愛甚至信任,逐漸成為忠誠顧客。
研究顯示,擁有強烈品牌個性的企業,往往能在消費者心中塑造「人性化」的印象,也因此更容易引發「歸屬感」與「親近感」。像許多運動品牌讓人覺得它們充滿挑戰與活力;高端精品讓人聯想到優雅與品味。這些都是品牌個性與消費者產生互動所帶來的結果。
3. 強化品牌價值,增加溢價空間
有了獨特的品牌個性,能讓產品或服務不再只是一個「功能」,更是一種「體驗」與「象徵」。這時候,品牌價值往往也會得到提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議價空間。
消費者願意為了能體驗某種「生活態度」或「社交地位」而多付一些錢,而這些「高附加價值」通常就來自於成功的品牌個性定位。例如,一家咖啡店如果只賣咖啡,或許與路邊攤的差異不大;但如果它塑造出「文青風」「都市小確幸」或「舒適工作空間」等品牌個性,就能吸引特定消費族群慕名而來,並提高整體客單價。
4. 擴大品牌影響力,促進口碑傳播
當消費者對品牌個性產生喜愛或認同,就很可能主動為品牌做「口碑行銷」,將自己與品牌的故事或感受分享給朋友、家人或在社群媒體曝光。這種自發性的傳播力量,比企業自行投入廣告預算更有說服力。
甚至,有些品牌會吸引「粉絲」自發參與品牌的活動或二次創作,成為品牌生態系的一部分。這些都源於品牌個性成功地塑造與傳遞,讓消費者不只是消費者,而是一起參與、共創、分享品牌價值的「夥伴」。
5. 優化內部管理與企業文化
品牌個性不只面向外部消費者,也會反饋到企業內部的組織文化與員工認同。如果品牌個性包含「創新、冒險、挑戰自我」等特質,員工在面對問題與挑戰時,也會更容易被激勵或呼應。
在 triangler 三名治實際觀察過程中,一旦企業內外對「品牌個性」有一致的認知,員工在執行每一件事情時,就能自然地展現出「品牌該有的樣子」。這種內外一致的形象,更能讓品牌的聲量與信任度蒸蒸日上。
常見的誤區與錯誤認知
在塑造品牌個性的過程中,許多企業或初創團隊常會掉入一些誤區,導致品牌個性無法落實,甚至陷入自相矛盾的狀況。以下針對幾個普遍見到的錯誤認知,進行闡述與修正。
1. 「品牌個性」等於「搞怪、年輕化」
品牌個性並不只等於「幽默」「搞怪」或「年輕化」。品牌個性可以是多元的,包含專業穩重、莊嚴內斂、科學理性、自然療癒、傳統懷舊等等。重點在於「符合自身定位」且能與目標客群產生共鳴,而不是盲目追求年輕或有趣。
若企業本身屬於 B2B 的專業服務領域,卻強行將口吻搞得嘻嘻哈哈,反而可能造成不信任或專業度下降。找到最能反映「內在靈魂」的個性,才是成功的關鍵。
2. 「品牌個性」就是「漂亮的視覺設計」
的確,透過外在的風格包裝,是可以幫助品牌個性的傳遞,像是透過古典華麗的風格,會讓人聯想到優雅高貴的個性,透過簡約禪風的元素,讓人感覺到寧靜沈穩的個性。但品牌個性卻不只是如此。
不少企業以為只要做好漂漂亮亮的視覺設計、搞定 Logo 與包裝,就算擁有「品牌個性」。實際上,品牌個性涉及層面更廣,包括對外溝通的語言風格、企業文化的落實、服務模式的呈現等。
若缺乏內在理念支撐,只有外表的品牌形象就像華而不實的空殼:消費者可能第一眼會被吸引,但長期下來,若發現缺乏真正一致的價值觀與態度,就會產生落差感,甚至對品牌失去興趣。
3. 「品牌個性」一旦確定,就萬事OK不會改變
品牌個性並非一勞永逸,也需要隨著市場、競爭環境與消費者需求變化而進行調整。尤其在現今數位時代,新興趨勢與議題層出不窮,若品牌個性長期不動,很容易和現實脫節。
然而,調整並不代表大幅翻轉或全盤否定原本定位。關鍵在於在「核心」不變的前提下,根據外界變化或品牌成長階段,做出細節上的微調與優化,確保品牌個性能與時俱進並維持一致性。
4. 「品牌個性」只在行銷部門發揮作用
品牌個性雖然常與行銷策略緊密結合,但並不只屬於行銷部門的責任。它應該滲透在企業的每一個層面,如研發、客服、營運、招募等等。若企業內部各部門對「品牌個性」毫無概念,或彼此溝通不一致,最終只會導致外部訊息的混亂。
我們 triangler 三名治有時會建議客戶,於內部先舉辦品牌個性工作坊或教育訓練,讓所有員工都瞭解並認同品牌個性,之後在各自的職位上,才能落實相同的價值與行動。
5. 「品牌個性」只能用在消費性產品
其實,不管是 B2C(面向消費者)還是 B2B(面向企業),都能透過品牌個性強化品牌影響力。就算是企業間交易,也有許多決策者是因為相信「這個合作夥伴有誠信、夠專業、能帶領我們突破」而做出選擇,這也和「個性」與「態度」有關。
無論是紡織業、科技業、金融業、甚至政府機構或公益團體,若能適度表達出「我們是怎麼樣的一群人」「我們相信什麼價值」,都可以累積更深厚的信任與連結。
如何塑造品牌個性、品牌口吻與品牌態度?
了解了為何品牌個性重要,以及常見的誤區後,接下來就要談談「如何真正落實」。以下是我們在實務操作中歸納的幾個重要步驟,供各位參考。
步驟一:釐清品牌核心與目標客群
- 回顧企業使命、願景、價值觀
- 先問自己:為什麼我成立這個品牌?我想解決什麼問題?希望在市場或社會帶來什麼改變?
- 把企業最根本的「存在意義」與「價值理念」清晰列出,成為日後品牌個性的內在基準。
- 定義目標客群
- 分析你的消費者是誰?他們的生活型態、喜好、價值觀為何?哪些因素會影響他們對品牌的認同?
- 品牌個性必須能與目標客群的需求或理想產生連結,否則再有創意,也難以引起共鳴。
- 競爭者與市場狀況調查
- 觀察同業或異業是否已有類似的個性定位?它們做得好在哪裡?市場上是否有尚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
- 找到市場空隙或潛在機會,做出和他人不一樣的個性定位。
步驟二:形塑品牌態度(Brand Attitude)
- 明確表達立場與價值
- 在面對社會議題、環境趨勢或市場變化時,品牌該如何回應?是積極擁抱還是保守觀望?是開放態度還是審慎評論?
- 例如,如果品牌個性包含「探索未知與冒險」,那麼對於新科技或新興應用,就可能展現正面樂觀的態度;反之,若品牌強調「安全、可靠」,就可能對前衛事物保持觀察與相對保留。
- 行動力與實踐
- 态度並不只是「口號」,還要真正落實在行動上。若品牌自詡環保,卻在包裝或生產過程中毫不節制,就會形同自打臉。
- 在常見到的成功案例,往往是企業將「品牌態度」落實在供應鏈、產品設計、員工行為守則乃至行銷活動等層面,讓消費者看到「說到也做到」。
- 危機處理與聲明
- 有時品牌會遭遇負面新聞或突發狀況,需要立即回應市場或媒體。如果品牌在平時就已建立好清晰的態度原則,面對突發事件時更能坦然應對。
- 例如,一個重視「誠實與透明」的品牌,就會在第一時間把資訊公諸於世,並提出改善措施,而不是遮掩或推卸責任。
步驟三:挖掘「品牌人設」與情感關鍵字
- 擬人化思考
- 將品牌想像成一個人,問自己:如果品牌是一個人,他/她幾歲?是男性還是女性?個性如何?喜歡什麼事物?害怕什麼?
- 透過擬人化的方式,可以更容易地找出品牌個性該具備哪些核心特質,例如「堅定」、「好奇」、「專業」、「溫暖」、「反骨」等等。
- 情感關鍵字萃取
- 根據企業核心與客群需求,列出能代表品牌的 3~5 組情感關鍵字,如「熱情」、「冒險」、「關懷」、「優雅」、「權威」、「減壓」、「療癒」等。
- 這些關鍵字將成為後續品牌口吻與態度表現的方向指引,避免過程中迷失或發散。
- 篩選並聚焦
- 太多個性元素會造成認知混亂,建議先聚焦於 2~3 個最能代表品牌本質、且最能吸引目標受眾的特質。
- 例如,一家走極簡科技風的品牌,可能鎖定「理性、精準、未來感」三個情感元素;而一家主打家庭溫馨的餐廳,可能鎖定「溫暖、共享、輕鬆」等。
步驟四:定義品牌口吻(Brand Voice)與溝通原則
- 文字與語言風格
- 根據前一步驟找到的情感關鍵字,決定品牌在各個通路使用的用語風格。是較口語化還是正式?是幽默搞笑還是理性分析?
- 舉例:若關鍵字有「親切、友善」,品牌口吻就能多使用「你/我/我們」這類較貼近日常對話的語句;若強調「專業、權威」,用詞則可精準、簡潔,結構具邏輯性。
- 視覺與圖像表現
- 品牌口吻不只存在於文字,也包含圖片、顏色、排版風格等視覺表達。
- 若設定品牌個性是「自然、寧靜」,那麼在海報或社群貼圖中,就可選用大地色系或柔和的配色,給人舒緩、放鬆的氛圍。
- 情境模擬與演練
- 在實務操作前,可以先嘗試寫幾篇社群貼文或廣告標語,模擬客服對話與官網介紹文本,觀察是否能符合所定義的品牌口吻。
- 若發現某些字句或視覺元素與品牌個性衝突,就要及時調整。
步驟五:整合內外部溝通,落實執行
- 內部教育與共識凝聚
- 與其先急著投放對外廣告,不如先確保所有員工與內部部門都理解並認同「品牌個性、口吻與態度」。
- 可以舉辦員工培訓、工作坊或品牌說明會,讓大家有機會分享自己的觀點,也幫助品牌經營團隊修正或優化細節。
- 統一跨平台與通路
- 企業官網、社群平台、線下店舖、客服系統,各種與消費者接觸的接點,都要呈現同一套品牌個性與態度。
- 包括品牌代言人或合作 KOL 的形象,也要和品牌個性相符;否則消費者可能對品牌產生混亂或矛盾的感受。
- 監測與調整
- 持續追蹤社群互動數據、顧客回饋、口碑聲量,看品牌個性是否得到市場認同。
- 如果發現市場反應與預期有落差,就要檢討:是否品牌口吻過於誇張?態度與核心理念不匹配?是否目標客群定位有錯?並進行適度修正。
實際案例分享:
在 triangler 三名治過去協助不同產業客戶打造品牌個性的實戰經驗裡,我們常常驚喜地看到,當一個品牌真正有了「靈魂」和「態度」,整個團隊的士氣與市場影響力都能迅速提升。以下舉幾個我們幫客戶塑造品牌個性的案例來說明:
- CRÈM |簡約、高級、內斂、自然,營造一個有職人態度的鮮奶油蛋糕品牌。
https://triangler.com.tw/portfolio-items/crem/
- NUDA | 優雅、放鬆、純淨
https://triangler.com.tw/portfolio-items/nuda/
- 絵馬別邸 |日本文化、虔誠、溫暖、精緻
https://triangler.com.tw/portfolio-items/emabettei/
- 女力學院 |自信、優雅、知性,賦予這個女性社群更有凝聚力的品牌形象。
https://triangler.com.tw/portfolio-items/woomanpower/
- 蟬說溪頭生態露營區 |大自然、熱情、探險
https://triangler.com.tw/portfolio-items/chanshuoxitou/
常見問題
以下整理一些在塑造品牌個性時,客戶們最常問的問題:
Q1:如果品牌定位較「嚴肅、正經」,是不是就沒辦法塑造個性?
A1:品牌就像是人,嚴肅的人會給人認真、嚴謹、一絲不苟的個性印象。就算品牌屬於嚴謹風格,也能展現出「專業、可靠、值得信賴」等優勢特質。個性並不等同於「俏皮或搞怪」,關鍵在於能否「真實反映」企業性格,並讓目標客群感到一致與共鳴。
Q2:不同通路需要採用不同的品牌口吻嗎?
A2:基本價值與核心個性應保持一致,但在細節上可因通路受眾不同而做微調。例如,LinkedIn 上的文章可更專業理性,Instagram 上的貼文可更生活化或視覺吸睛。要確保「同一個核心靈魂」在不同平台都有所展現,但千萬不可以自由發揮,弄的品牌個性分裂。
Q3:若企業內部員工與品牌個性不符怎麼辦?
A4: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團隊夥伴是認同且與品牌個性貼近,員工是品牌最直接的代言人,建議在招聘時就將「符合品牌文化」列為考量之一,確保整體人事與品牌方向同步。也會建議透過內部溝通與培訓,讓員工理解品牌個性與價值,在言行上展現出來。企業也可以透過文化規範,協助夥伴能夠彰顯品牌的個性,避免給消費者或是客戶落差的觀感。
Q5:同一家公司有多個子品牌,能否各自擁有不同個性?
A5:可以,但需要清楚定義「企業整體」與「子品牌」的關係。子品牌之間能有差異化個性,但仍需在某些企業層面保持一致的核心理念,避免彼此互相衝突或讓消費者產生混淆。
Q6:品牌個性塑造會不會花太多預算?
A6:品牌個性的建立不一定代表高成本。最重要的是策略思維與各通路一致的執行。即使預算有限,也能透過精心設計的文案風格、社群互動、包裝細節來呈現品牌個性。關鍵在於整合與創意,而非砸大錢。
Q7:新創公司應該先打造品牌個性,還是先專注產品品質?
A7:理想情況是兩者並行。優質的產品是品牌發展的基礎,但若缺乏鮮明的品牌個性,可能難以在市場中被消費者快速記住。建議在產品研發同時,開始思考品牌個性定位,以免後期再來補做時,整體連貫性不足。
結論
- 品牌個性是品牌的靈魂與核心,讓品牌「活」在消費者心中;
- 品牌口吻是品牌用「語言」與「視覺」對外表達的方式;
- 品牌態度則決定品牌在面對市場變化與社會議題時,如何展現價值立場;
- 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想要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把這些元素內化到企業日常運營與文化中;
- 當品牌個性成功塑造,並長期穩定地與目標客群溝通,就能帶來高度的辨識度、忠誠度與營收成長。
若你正在為品牌定位苦惱,或想讓自己的品牌更「有人味」並迅速被市場看見,不妨趁現在就開始思考:「我的品牌是什麼樣子?我希望消費者如何形容我們?我們又如何透過行動與溝通,來展現這份自我?」當這些問題越明確,你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就越近,品牌也就更能在市場中開拓屬於自己的舞台。
如果您想進一步打造獨一無二的品牌個性,或想系統化優化品牌策略,歡迎隨時與我們聊聊您的品牌夢想。我們熱愛協助各行各業在競爭中閃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