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治文化] triangler夥伴的學習規劃?
要創造美味的三名治設計,就要為夥伴供應好營養,三名治是如何提供創意養成的環境,讓夥伴不斷成長呢?今天就與大家分享我們的學習日常! 大腦是金庫,但要有進才有出 設計創新的工作總是需要有新的觀點與思維,除了學習軟體或是技法,對不同產業或領域的知識都有機會轉化成為獨特的設計養分,激發出好創意。 我們發現許多設計師在離開校園投身設計工作後,整天被專案時間追著跑,被客戶或是專案壓得無法喘息,只能偶而看看pinterest跟behance參考其他設計作品,或是翻翻設計書跟同事討論一下最近的設計資訊,雖然在專案經驗中累績成長,但是卻喪失了從其他生活環節中學習的機會與能力。久而久之可能讓創意僵化,偶而對擠不出新想法的腦袋感到無力,或是澆熄了對創作的熱情。 要是為了工作把腦袋榨乾了,又怎麼能為客戶做好創作,或是為團隊帶來創意呢?我們也知道沒人喜歡被逼著唸書的感覺!因此我們透過制度規劃,創造愉快容易的、自由參與的學習活動,讓夥伴養成日常習慣、保持靈活的腦袋與能量。 在三名治有哪些學習互動呢? 1. 讀書會既然閱讀時間不夠,自己用功讀好書,不如大家陪你好讀書。從設計到品牌,從哲學到溝通與心理學,夥伴們輪流擔任分享者,用自己的節奏,針對不同主題閱讀並吸收資訊。在每週固定時間召開討論與分享,延伸至生活觀點與經驗,讓團隊更有默契。透過問卷設計,參與讀書會的大家能提供鼓勵與意見給主讀者,讓每次的付出都能獲得回饋與紀錄。對設計或企劃人員來說,有機會練習組織與表達也是很重要的喔!當然對於熱情投入參與的夥伴也會有些棒棒的獎勵啦! 公司的圖書館不定期會補充各種設計與企劃或是品牌創意新書與雜誌,讓最新最快的資訊隨手可得。當有夥伴主動提出好書閱讀清單,公司也很樂於贊助採購! 2. 週分享會每週例行的週分享會中,有特定的主題時間讓夥伴們分享工作或生活中犯的錯誤、學到的新知識或技能、跟客戶或是廠商的互動中觀察到的小心得等等,畢竟別人會遇到的自己也都能有所借鏡。同時也有固定議程讓大家對公司的軟硬體或是營運制度提出建議,除了有利打造更好的團隊,也讓三名治也能持續組織的成長學習。 3. 三名治小教室《Google超級用人學》書中提到:同事就是你最好的老師。每位夥伴都有獨特的生活經驗與知識技能,有時比起一次性的外訓,向有經驗的同事學習會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教學相長也能提升成就感。讓擅長photoshop、illustrator的夥伴開辦軟體小教室、攝影小教室、滑板小教室等等,透過設定題目與實作工作坊彼此觀摩更能提升學習效果。 4. 線上課程三名治的夥伴們每天會都會一起用餐,其中三天會固定在公司內,除了閒話家常之外,也會挑選一些有趣主題的線上課程,每天吸收一點。主題涵蓋設計、商業、行銷、繪畫、語言、創意思考、理財、溝通、攝影、程式等等與工作直接或間接的知識。完整的線上課程可以有效地讓大家對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有系統性的了解,也有助於培養共同的默契喔! 三名治夥伴常使用的中文線上課程平台: https://hahow.in/ https://www.yottau.com.tw/ 5. 展覽與講座在台北,除了大型的文博會、新一代設計展、松菸的特展等等,也有許多很棒的品牌設計相關策展與工作坊可以體驗;若是有名的設計師或品牌相關講座,我們也會安排部分人員或甚至全員出動參與,事後再分享心得強化印象。除了一起離開辦公室與專業人才交流,也可以打開五感吸收資訊,增加共同體驗。 活動資訊平台可以參考: https://www.accupass.com/ http://www.citytalk.tw/ 6. 遊戲與運動日學習不只是資訊與知識,五感的體驗也都是學習,也許不是直接與工作關聯,但是共同的體驗與話題都是團隊默契的養分。每個月例行的遊戲日幫助大家在玩樂中交流,偶而運氣、偶而算計,增加邏輯性也順便欣賞美術設定。運動日讓夥伴體驗不同運動,爬山騎車健身球類運動都行,離開辦公室舒展筋骨,出門曬陽光看藍天、流流汗會更健康。 7. 日常觀察一群充滿熱情的品牌設計師與品牌企劃師湊在一起難免會犯職業病,走在路上討論吸睛的招牌、分享收集了加工精美的包裝、拿到某張DM就開始分析文案與客群,從字型排版到色彩或是各種聯想。每天持續的觀察與分享就是最生活化的學習。 8. [...]